關于“奪命殺手”腦卒中,這10個“誤區”很多人都不知道......

    腦卒中的10大誤區

    誤區一:我不會得中風
    任何年齡都會得卒中,卒中發病不分性別和年齡。全世界每6個人中就有1個人將在此生遭遇卒中。中國卒中的發病平均年齡是66歲,其中,小于45歲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1/5。大多數患者發病前都毫無征兆。

    誤區二:頸動脈篩查=腦卒中篩查
    頸動脈檢查不等于腦卒中篩查,腦卒中篩查是一個綜合過程,腦血管檢查和頸動脈檢查等只是其中一部分,發病與否多取決于它具不具有危險因素。頸動脈有斑塊不一定就會發生腦卒中。

    誤區三:腦血管檢查正常就不會患腦血管病
    腦血管病中,血管因素只是原因之一。比如,有統計顯示,1/5的腦血管病其實來自心臟,先有房顫,和血管毫無關系。所以腦血管篩查正常,并不意味著你不會患腦血管病。

    誤區四:防止卒中有靈丹妙藥
    對于養生保健來說,有時候規律生活甚至超過科學本身。最好的食物是我們每天吃的這些蔬菜水果。運動宜適度,預防中風最有證據的運動就是快走。但來自美國健康研究所的調查顯示,劇烈運動會增加腦出血,因此運動也是要有限度的。

    誤區五:阿司匹林可以預防任何卒中
    阿司匹林不是萬能的,并不能預防任何卒中。卒中的防控措施是綜合的,阿司匹林只是預防中的一環。盡管阿司匹林很重要,但控制降壓、調脂、降血糖等也是重要的措施。

    誤區六:藥物有毒,保健品更安
    雖然藥物說明書上寫的副作用很多,但不良反應發生的頻率和嚴重性與說明書寫的多少沒有關系。相反,保健品的安全性未接受科學評價,有確切療效的一定不是保健品,而且保健品很貴,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,而放棄安全性更好的藥物,從而貽誤病情。

    誤區七:我病情輕,不用住院治療
    即便是小中風,預后也常常不如人意,死亡率和復發率都較高,因此出現小中風一定要重視,不治療的話可能就變成真正的中風了。

    誤區八:輸液比吃藥更為有效
    在中風早期,輸液有明顯效果的并不多,主要還是以他汀類、抗血小板和降壓類藥物為主,只有溶栓才需要靜脈輸液。不恰當的輸液只會使病情更重。

    誤區九:活血=疏通血管=防治中風
    活血藥物不能溶栓,不能疏通血管。現在的溶栓藥物品種很少,也都有治療的最佳時間段,溶栓風險會很大,有害無益。迄今為止還沒有口服的溶栓藥物。

    誤區十:我病好了,不用吃藥了
    中風的復發率是很高的,5年復發率是30%,1/3的人因為復發而再住院。即使癥狀好轉,也應該遵醫囑堅持長期服藥。

  • 相關文章